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02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黄土高原陆面水分的凝结现象及收支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强  王胜  问晓梅  南玉合  曾剑 《气象学报》2012,70(1):128-135
中国黄土高原是全球独特的地理区域,其陆面水分过程比较特殊。利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试验研究(LOPEX)的陇中黄土高原定西陆面过程综合观测站的资料,分析了陆面水分凝结现象及其出现频率与局地微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了露水(霜)量及其出现频率的季节分布特征以及受降水和天气阴、晴的影响规律。同时,对比分析了降水、露水、雾水和土壤吸附水对陆面水分的贡献率,讨论了涡动相关法、蒸渗计和蒸发皿观测的陆面蒸发量的差别及其与陆面水分来源的年平衡关系,给出了半干旱区陆面水分平衡的日循环特征。发现露水对风速、大气湿度、近地层温度梯度的依赖很强,一般在风速为1.5 m/s、相对湿度大于80%和逆温强度为0.25℃的情况下露水(霜)量最大;刚降水后的晴天露水量比较大;实际蒸散量与蒸发力的差距十分明显,陆面水分平衡特征表现为一个"呼吸"过程。  相似文献   
32.
利用四川省1981—2013年雾、轻雾、吹雪、雪暴、烟幕、霾、沙尘暴、扬沙和浮尘9种视程障碍天气现象资料,对其发生日数、发生概率和分布特征进行统计。结果表明:(1)各天气现象发生日数排序为:轻雾>雾>浮尘>霾>烟幕>扬沙>沙尘暴>吹雪>雪暴。(2)轻雾和雾年发生日数为分别为176d/a和29d/a,日发生概率分别为48%和8%,远高出其他天气现象。(3)季节变化方面,雾和轻雾主要出现在秋季和冬季;霾、吹雪和雪暴集中出现在冬季;浮尘发生春季;扬沙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而沙尘暴、烟幕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4)变化趋势上轻雾基本保持平稳;烟幕呈增加趋势;而雾、霾、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呈下降趋势。(5)大气层结稳定、水汽充足、风速较小、人口集中和排放量较大,易于盆地雾、轻雾、霾和烟幕的形成;不合理利用水和土地资源,北方地区沙尘天气随冷空气南下,是沙尘天气发生的重要原因;而吹雪和雪暴均发生在冬季降雪量大且风速较大的川西高原。  相似文献   
33.
利用毕节2010-2019年观测资料,分析不同天气现象下日最高气温特征,建立高温模型,并对近5 a 24 h高温进行检验,得出如下结论:(1)毕节高温日变化在夏季最稳定,春季波动最大。气温日较差晴天最大,阴天最小,多云时略大于阴间多云。(2)毕节8~10成云出现频率高达65.7%,夏季晴天频率波动大,春、夏季多云频率较高,且按天气现象分类统计月平均高温时,其峰值均出现在7月。(3) 24 h高温预报准确率月、季变化特征明显,夏季准确率最高,较最低的冬季高出21.4%,在区别天气现象的情况下,阴雨天时预报准确率最高,多云时最低,其中12月多云时最低为25%。(4)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不同季节同种天气现象24 h高温预报影响因子权重差异明显,日照时数和平均本站气压对模型影响程度较高。不同季节晴天影响因子差异最大,拟合效果最好时段在夏季,平均估计误差为1.2℃,估计误差最大在冬季,平均估计误差为1.7℃。  相似文献   
34.
??????6?????????18????????5?????????????????????????????к????????????????????400 km????4???????500 km??5??????????????????????????????????????????′?????2008??????????????н????????????????????4.8???????????????  相似文献   
35.
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由于气溶胶对光波的散射作用,通过成像系统获得的图像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退化。利用图像的退化模型可以获取与天气现象相关的参量,从而达到识别天气的目的。对不同天气条件下得到的同一场景图进行研究,运用多垂线检测法,检测出不同天气条件下直线模糊边缘上的灰度值,采用signloid函数拟合出刃边函数,进而求出线扩散函数。通过分析线扩散函数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其与天气现象之间的紧密联系。测试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对于晴天、薄雾、雨、霾、沙尘暴等天气现象具有一定的判别效果。  相似文献   
36.
青海西部祁漫塔格地区矽卡岩铁多金属矿床分布广泛,目前已成为中国西部最重要和最有找矿潜力的矽卡岩铁多金属成矿带.在大地构造上,该地区属东昆仑造山带;成矿主要与印支期(204~237Ma)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有关;控矿地层包括蓟县系狼牙山组大理岩、硅质岩,奥陶系-志留系滩间山群大理岩、碎屑岩、硅质岩、中-基性火山岩和石炭系结晶灰岩、碎屑岩等.区内发育3类矽卡岩,即钙矽卡岩、镁矽卡岩和锰质矽卡岩,以前者为主.钙矽卡岩常伴生Fe、Cu、Mo(Pb,Zn)矿化,镁矽卡岩主要伴生Fe矿化,锰质矽卡岩则伴生Pb、Zn(Ag)矿化;矿石矿物组合多种多样,矿化具有一定的分带性.内接触带侵入岩广泛发育钾长石化,与矽卡岩类型一起构成该类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7.
本文提出了将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地磁日变分析方法相结合以从较强干扰背景中提取相对较弱地震地磁信息的一种新思路.具体以1998年日本岩手县北部6.1级地震为例,选用三个地磁观测台资料进行研究.利用调和分析方法得到了各台基于多次谐波拟合的地磁日变曲线,在此基础上对各台的地磁日变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距震中最近地磁台的日变形态在地震前大约两周出现了明显的异常,而其他两个距离震中相对较远的观测台日变形态基本正常.最后,将主成分分析方法应用于上述拟合地磁日变结果,得到了各主成分及其所占能量比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在地震前两周左右第二主成分所占能量比显著增加,而且距离震中最近的台站的上述变化明显高于另两个较远的台站.上述结果表明地震前两周左右检测到的地磁日变异常可能与震中附近地下电阻率的变化或孕震过程中产生的电磁信号存在一定关系,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地震电磁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38.
新疆OLR基本特征及强震前的异常现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监测中心的NOAA卫星长波辐射(OLR)月际资料进行数据的月距平、涡度场计算等处理,总结分析了新疆地区长波辐射场的基本特征.对2003年以来新疆及其周边地区发生的中强震进行研究,发现在部分地震前震中及附近地区出现较明显的高值辐射异常,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与强震前的地一气系统变化有关.应用OLR资料进行新疆地区的地震趋势预测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前兆台网监测能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39.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search methodology associated with approximately a decade old computa- tional geosciences. To demonstrate how it can b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mechanisms of geological phenomenon, we use as an example the equal-distant distribution of gold deposits in a three-dimensional permeable fault within the Yilgarn Craton, Western Australia. The related numeric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1) convective pore-fluid flow in fluid-saturated porous media is the control- ling dynamic mechanism leading to the equal-distant distribution of gold deposits along the fault; (2)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w methodology i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ly used empirical, descrip- 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into the fundamentally scientific principles based predic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ology. Thus, this new methodology provides a modern scientific research tool for investigating the dynamic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observed geological phenomena in nature.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